要讲写作教学的做法,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——与学生一起飞翔!也就是与学生共同阅读积累,共同体验写作的甘苦。
让课堂成为我们展翅的平台。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,交流思想的,心灵对话的舞台。在课堂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赏读文本,积累知识,陶冶情操,酝酿感情,为写作打好基础。比如,学习陆游的《示儿》一诗时,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,让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陆游。学生们有的背诵陆游的爱国诗歌,有的背诵他的《钗头凤》,有的讲了与陆游有关的故事。我曾经读过陆游的传记,在让学生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后,我要求学生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,将《示儿》改写成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。自己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示的:好一个爱国诗人/金戈铁马中/你怅望中原/痛惜众生哀嚎//天涯沦落/你披一身现实的沉重/听辘辘车声/终挽不住和平/前有唐婉红酥手/端一杯黄藤酒/饮尽终生憾事/人生在酒杯边缘或苦或甜//后有娇儿承父志/捻须稍许慰藉/操如椽巨笔/扫尽平生哀乐苦愁/以心歌示儿/王师北定中原日/勿忘告乃翁//含泪饮泣/遂流成诗人千古英歌/傲洁灵魂/九千三百多首诗/叠成诗人伟岸的身躯//学生们纷纷动笔,十几分钟时间,就写出了较为畅达的作品。王迪同学的文章写到: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卧在病床上,他已经没有力气了,稍微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。但是,他的眸子依然明亮,依然闪烁着炯炯有神的目光。他将健壮的儿子招到床前,缓缓地说到:“人死了,本来就没有什么了,但是,我还有个未了的心愿……”说到这里,他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敌人入侵时令人愤慨的情形,自己驰骋沙场时的矫健身姿。………
让生活成为飞翔的翅膀。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,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。因此,我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,做生活的有心人,从报刊,杂志,电视上积累写作素材,分门别类编辑,一旦用到,拿来就是。比如,一次自主检测的写作题目是“聆听……”,要求学生先将题目补充完整,再写一篇600字的文章。梁欣同学拟的题目是“聆听花落的声音”,内容是一个叫党勇的小伙子,自幼失去双亲,在福利院长大,后来身患绝症,但他不悲观,自愿捐献眼角膜帮助失明的孩子重见光明。在文章的结尾,梁欣写到:花开有声,花落也有声,一样的美丽。……我给她满分。后来她说,这是她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个故事,当时记在日记上,一看到这个题目时,她就想到了。尽管没有华丽的词藻,没有精彩的故事,但她的文章给人一种朴实的美丽。还记得自己读高中时学习孙犁的《荷花淀》一文,当老师让我们读第一段“月亮升起来,院子里凉爽得很,干净得很,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,正好编席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,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。苇眉子又薄又细,在她怀里跳跃着。”的时候,我感到孙犁的作品有一种诗意的美,小时候在北方外婆家生活的图景一下子就跳进了脑海中。北方外婆的村子几乎家家都编席子卖,我的母亲和两个姨妈更是村里编席子的好手。每当从外地进了芦苇来,第一道工序是“劈眉子”,用特制的三孔或者四孔的穿子将芦苇劈成三片或者四片;然后滋润一下,摊在平整的场地上,用特制的大石磙子碾压,这就“熟眉子”;第三道工序是“剥叶子”,从苇稍开始,逆向将贴在芦苇上的叶片剥去。剩下的就是编席子了,一条条苇眉子在我的母亲和姨妈怀里跳跃,舞蹈,她们仿佛坐在洁白的棉花上,坐在无暇的云朵上,席子在她们身后渐渐伸展成一条瀑布。不几天这些席子就被送进了集市上,或家家户户的炕头上。……源于已有的生活经历,在老师布置写随笔时,我的《苇席飘香》一气呵成。把自己的这些经验教给学生,让他们平时注意写下一瞬间的感悟,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。
让阅读点缀飞翔的天空。读书,特别是名著,从知名作家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,积累写作素材,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直接影响。如写景抒情的精美片段,发人深思的格言警句,启迪心灵的精彩故事,都可以借鉴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,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。
注重了学习和积累,我们心灵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,感情和智慧也会汩汩而出,我们就会与学生一起展开翅膀,共同体验飞翔的快乐。
附《苇眉子和月亮》
外婆把月光/抽成一缕一缕/掺进苇眉子/把摇篮曲织出许多斑斓/也把童年的梦织得甜甜//外婆走了,月亮瘦了/一弯月牙/朦胧的泪眼/望着外婆房子的门槛/影子很短很短/甚至再也不曾/走进北墙边/外婆曾在墙边的灶台旁/用苇眉子把月亮/烘托了若干年。
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作文教学良方,请勿要见笑。
评论